迷迷迷

  • 哈利波特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抗憂鬱藥物

國內知名的精神科醫師陳國華病歷旁則放著數包他在中山醫院駐診、自己開給自己的藥袋,裡面藥物包括抗憂鬱藥物、鎮定劑及助眠劑,外面的茶几明顯處,還放著存摺、印鑑和保單,檢方綜合研判,陳疑似罹患憂鬱症,早存有死意,應非意外身亡。
中華日報與中央日報專欄--誰殺了巨星
~誰殺了巨星 ~
 演藝人員在面對成名壓力與媒體大眾的注視下,常會有精神與情緒的困擾,因而經常求助於精神科醫師與精神藥物。美國好萊塢自 1940年代起就開始大肆流行精神治療,許多明星與演員們都在用精神藥物來「治療」他們的情緒壓力。

 天后巨星瑪麗蓮夢露就是最典型的個案。她出道之時不僅美麗而且才華洋溢,在七年之內演出了 23部電影。但她在演藝事業的高峰時,由於壓力問題而去找精神科醫師。她被給予相當強力的鎮定劑,可是最後卻造成了藥癮濫用,嚴重到甚至被強制關進精神病院。她連續服用這些藥物七年,在這七年中只拍了 6部電影,遠遜於先前的產量。在 1962 8 4日,她與其精神科醫師相處長達 6小時之後,被發現因服用過量精神藥物而死亡。

 以「亂世佳人」一片聞名世界的女明星費麗雯也是一例。她在 1945年因肺結核而病倒。她後來由於服用肺結核藥物而出現一些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但當時的精神科醫師卻不察,就直接把她送入精神病院接受長期的連續腦部電擊,造成費麗雯腦部永久性的傷害與臉部嚴重傷疤,不久便去世了。

 著名作家海明威也與費麗雯有類似的遭遇。他被醫師說服住進精神病院療養,卻遭到強制電擊連續達 20次。數週之後海明威寫道:「那些進行電擊的醫師不了解作家。他們把我的心智毀掉,而且抹去了我作為一生資產的記憶,因此毀了我的事業,這樣到底有何意義呢?」在 1961 7月,海明威從精神病院被釋放出來後的隔天便自殺身亡。

中華日報與中央日報專欄-別忽視了自殺的另一項可能因素
~別忽視了自殺的另一項可能因素 ~

--------------------------------------------------------------------------------
 倪敏然自殺事件造成全台的大震撼。許多專家學者們紛紛出來在各式媒體上宣傳與教育社會大眾憂鬱症的可怕,並且鼓勵民眾去接受精神科治療。最近各大醫院的精神科門診人數都因此激增。可是,當社會各界都將自殺潮的原因歸於憂鬱症時,我想提醒大家另一個可能引發自殺衝動的原因:抗憂鬱藥物。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在去年九月舉辦聽證會,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共同結論證實抗憂鬱藥物具有導致自殺衝動的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因此正式對全世界宣佈這項結論,並強制要求藥廠必須在藥物包裝盒上以黑框明顯標示此自殺副作用。

 當初這些新型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剛上市時,就有專家提出這項警訊,而且隨著此藥物的推廣與流行,自殺案例數目卻不減反增。有越來越多的醫師與受害者家屬對此類藥物提出質疑。但藥廠與大多數精神科醫師開始時都矢口否認。這項爭議直到去年終於塵埃落定,確定自殺是抗憂鬱藥的可能副作用之一。而且調查更揭露了研發此類抗憂鬱藥物的藥廠其實早在研究階段就發現有此自殺副作用,但卻隱瞞不公佈的惡行。

  FDA公佈了十項這類抗憂鬱藥物,包括百憂解、樂復得、希普能、克憂果、無鬱寧、速悅等等。據報載倪敏然在自殺前數週被一位精神科醫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並給予藥物治療,這消息不禁讓人高度懷疑是否是因為藥物而引發了他的自殺強迫衝動。

 現在「憂鬱症」成了最「流行」的「疾病」,大家把自殺衝動全都歸咎於憂鬱症本身,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更大量氾濫的藥物處方。這是個令人非常憂心的可怕威脅,因為很可能造成台灣的自殺率更加不斷攀升。

 雖然抗憂鬱藥物可能有自殺副作用,但正在服藥患者切不可因此而自行立即停藥,因為停藥後的反彈現象會使得憂鬱症狀更加惡化,也會有可能引發自殺衝動。建議憂鬱低潮者應該多尋求非藥物方式紓解鬱悶情緒。家人朋友的支持與溝通、社工單位的協助、宗教慰藉、積極從事戶外活動、避免接觸負面新聞與消息等等,都可以協助個人逐漸走出陰霾低潮。

(作者薛智元係仁安診所主治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